回顾“十三五”,我国农业科学技术基础前沿研究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推动农业产业发生一系列重大变革,对农业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做出一系列重大贡献。现遴选出了10项重大标志性成果【】,为大家逐一介绍。
超级稻是指采用理想株型塑造与杂种优势利用相结合的技术路线等途径育成的产量潜力大、配套超高产栽培技术后比现有水稻品种在产量上有大幅度提升、并兼顾品质与抗性的水稻新品种。农业农村部对产量、品质、抗性及面积等均达到指标的品种确认为“超级稻”品种。“十三五”以来,我国超级稻发展坚持增产增收与节本增效的理念,以优质、高产、抗逆、广适品种为基础,配套绿色高质高效生产技术,实现良种良法良机有机统一、资源高效利用。全国水稻研究推广优势力量按照农业农村部部署要求,加强自主创新,强化联合协作,在超级稻育种理论方法创新、育种材料创制、重大品种培育、配套技术集成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江苏、浙江、湖南等地实现多年小面积亩产突破1000公斤。超级稻的研发应用,成为农业科学技术自主创新、协同攻关的典范,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品种选育取得新突破。挖掘了一批优质、抗病、高耐(冷、热、盐、旱、淹)、养分高效、籽粒低积累重金属与高富集有益元素等遗传调控新基因。创制了华占、春江12等一大批不育系、恢复系,选育了一大批产量高、品质好、抗性强、适应性广并在生产中大范围推广应用的超级稻新品种。多个品种百亩片亩产超过1000公斤,近5年来,超级稻龙粳31年均种植培养面积一直稳定在1000万亩以上,创近年单个水稻品种的最高种植记录。
优质高产取得新进展。从品种特性选育和配套技术集成上发力,力求实现优质高产的协调统一。对不一样的区域、不同生育期品种百亩方产量水平都有明确要求,产量指标从每亩550公斤到850公斤不等。近年来新确认的超级稻品种优质率占比高达81%,品种优质化率得到全面提升,适口性进一步改善。
融合发展取得新成效。超级稻以品种为核心,强化栽培技术配套,与单项栽培技术、农机作业技术实现融合发展。各地根据我们国家主要稻区生态特点、生产条件和技术瓶颈,因地制宜地集成推广了一大批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水稻暗化催芽智能化育秧、精确定量栽培、“三定”栽培等技术。研制了“水稻工厂化育秧精密播种流水线大系列机具与成套设备,极大提高了超级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
示范推广取得新跨越。截止2019年底,全国超级稻累计种植16.1亿亩,实现了超级稻的大跨越、大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十三五”以来,超级稻年均推广面积超过1.3亿亩,占水稻种植培养面积的30%,有力带动了全国水稻单产水平的提高。2019年全国水稻单产470.6公斤,较2015年提高11.1公斤。与常规水稻品种相比,超级稻亩均增产66.3公斤,扣除种子、增加肥料、农药等的投入,亩均增收近150元,实现了增产增收的协调统一,对于引导水稻种植品种更新换代发挥了及其重要的作用。超级稻成为农业科学技术自主创新的典范和协同攻关的标杆,为保障我国及世界粮食安全发挥了及其重要的作用。“袁隆平杂交水稻创新团队”荣获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创新团队奖。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