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旗帜领航英雄攀钢 · 红色记忆】中国首批余热淬火道岔轨在攀钢诞生&攀钢西昌钒钛资源综合利用项目竣工
2010年7月27日,中国首批余热淬火道岔轨U75V60AT在攀钢钒轨梁厂下线,自此结束了我国无余热淬火道岔轨历史。之前,国内生产的道岔轨无淬火工艺。
2007年9月,攀钢率先成功轧制出首批50米长定尺60D40和60TY高速道岔轨,具备道岔轨工业生产能力,为后续余热淬火道岔轨新产品研究开发创造条件。当时国内道岔轨生产厂商,大都采用机加工后再进行淬火处理,该工艺保证不了道岔轨的平直度,降低了产品常规使用的寿命,限制了列车通过道岔时行驶速度。国内外用户向攀钢提出了需要余热淬火道岔轨需求。攀钢组织成立U75V60AT余热淬火道岔轨新产品研制课题攻关组。
课题攻关组利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100米钢轨在线热处理生产的基本工艺技术,攻克了U75V60AT道岔轨断面复杂、余热淬火工艺技术方面的要求高、强度级别高、生产难度大等一系列技术难题。2010年6月底,首次试轧U75V60AT余热淬火道岔轨,其强度、硬度等各项技术性能指标,均优于机加工后再进行淬火处理的道岔轨,综合性能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2010年7月27日,中国首批余热淬火道岔轨在攀钢投入批量生产,淬出率达到100%。(杨子昂 整理)
2008年,攀钢为就近实现资源综合利用,缓解成昆铁路线运输压力,优化生产力布局,积极做出响应四川省关于合理规划利用攀西地区的铁矿资源、推动攀西地区钢铁企业联合、促进凉山地区经济发展的号召,提出了在西昌地区建设现代化的钒钛资源综合利用基地的设想。2008年9月,《攀钢“十一五”结构调整规划》获得国家发改委同意开展前期工作的复函。随后,该项目获得国家发改委审批通过。当年10月,该项目破土动工。
该项目的筹建和投产准备等各项工作,由前身为攀钢集团西昌项目筹备组的西昌钢钒公司负责,选址位于凉山彝族自治州州府西昌市南部20公里的经久乡,总投资达280亿余元。项目依托攀西地区资源优势和攀钢技术优势,采用当时国内最先进的钒钛钢铁生产的基本工艺和技术,坚持钒、钛、铁同时利用原则。按照设计规划,该项目投产后具备年产钒渣24万吨、钒制品2万吨、铁450万吨、钢400万吨、热轧材400万吨、冷轧板210万吨、热轧酸洗板70万吨的制造能力。
2011年12月22日上午,西昌钢钒厂区内,攀钢西昌钒钛资源综合利用项目竣工庆典仪式隆重举行。此举标志着攀钢“二次”创业迈出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一步,对提升中国钢铁产业体系优化升级,提升四川省钢铁业竞争力,促进攀西钒钛磁铁矿资源的整体利用水平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王笑竹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