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小鹏P5),车云菌应该是“多维度”解读过了。P5各方关注度都不低,而且对于其科技、空间、性价比等各方面评价也都很高,唯一一个争议点、甚至说是槽点的地方,就是:外形。
也许是小鹏P7)设计太过惊艳,以至于当坊间流出小鹏要出P5的传闻后,大家下意识对其预期就是“小P7”。
这很好理解——“套娃”是行业惯例,更何况P7的设计已经用事实上非常成功,直接套用又省事儿风险又小,何乐而不为?
然而事实却让不少人“大跌眼镜”——小鹏P5带给人的视觉上的冲击与小鹏P7完全不可耳语。
常规的解读也不是没有。例如小鹏P5并没有与P7共享平台,它的前置前驱布局限制了让它拥有与P7相似的外形轮廓。当然,也有人解读为成本:P7的这幅外观,恐怕造价不低,用在P5上,就不可能“20万拥有激光雷达”了。
这类解读有一定道理,但卡叔认为这并非全部——毕竟,即便前驱平台,也可以设计出很帅的车子,而P7也证明了小鹏的设计师具备这样的能力。之所以小鹏没这么做,有很大的可能是在探寻一种纯电家用轿车设计的新思路。
虽然纯电家用轿车已经很多了,但到底该如何设计,并没有一个标准答案。大多数车型的设计思路——包括特斯拉在内,仍然在受到燃油车车型设计的影响。
我们都知道,任何一种新生事物都有一个演进的过程。比如最早的汽车(如第一辆奔驰、第一辆戴姆勒),基本延续马车的造型。之后因需要布置引擎汽车长出了“鼻子”,但造型仍“马车味儿”十足(如福特T型车)。
再往后,汽车设计才开始考虑“流线型”(甲壳虫为代表)。而直到上世纪四十年代,“有头有尾”的三厢车才开始慢慢地衍生出来。
那么反过来看,如果穿越回上世纪二十年代,是不可能有人想象出甲壳虫、三厢车这类汽车造型的。
以上并非废话。汽车设计这历经百年的演进过程,与“内燃机驱动”和“马驱动”的本质区别紧密关联。而大家都很清楚,“电驱动”与“内燃机驱动”,同样有着本质的区别。
正是基于人们的惯性思维,目前纯电动车仍然有着大量的燃油车的影子,但事实上,有很多设计对于电驱动来说是“没必要的”。
一款车的设计如何能更好地发挥、适应电驱动的特点,恐怕同样需要长达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演进。
感觉P7比P5帅,你想过为什么吗?进一步留意,会发现多数情况下高级别车型比低级别车型帅(如凯美瑞)比卡罗拉))。
车型设计是门学科,要全都说明白不现实。这里卡叔只提示一个关键点:A柱的位置。具体说,就是A柱相对前轴是靠前还是靠后。更具体一点:以A柱与引擎盖交叉的点垂直向下画线,这根线与前轮之间的距离。
大家可以对照许多车型的侧面图片,会发现越是“高级车”,这根线的位置越靠后,而越是级别较低的车型,这根线的位置更靠前。有些车型,这根线甚至与前轮重叠。
其实,从车型设计和空间布局的角度来看,A柱的位置,大体上决定了中控台的位置,而中控台的位置,则又决定了前排座椅的位置。越靠前,前排座椅也就越靠前。那结果呢?很简单:同样的轴距或者车身长度下,纵向空间会加大。
大家可以留意一下,大多数的轿车、SUV,就算注重空间拓展的车型,这“这根线”也很少与前轮重叠。
大家可以看一眼别克GL8)的“这根线”:都不是与前轮重叠这么简单了,而是几乎与前轴、也就是前轮的中心重叠。再看其他的MPV,哪怕家用型的,例如途安、高尔夫)嘉旅等,也都有不同程度的重叠。
因此,对于一款车来说,要实现小尺寸大空间并不难。难的,就是如何平衡空间和外形之间的关系。三厢轿车,如果按照这一个思路来拓展空间,做过头了,就会影响外观比例。
大家还记得早年间的三厢飞度)/思迪吧?大家认为不好看,最终的原因就在于它的两厢版——飞度,属于两厢轿车与小型MPV的结合体。看看它的“这根线”,已经与前轮发生了重叠。
然后我们再去看小鹏P5和小鹏P7的“这根线”,就“豁然开朗”了。P7的“这根线”非常靠后,所以很“帅”。而P5的“这根线”,则已与前轮有了些许重叠——一款4.8米车长的三厢车,A柱如此前移的设计,在过去是很少见的。
然而,为什么A柱前移就“不帅”,而A柱靠后,就容易让人觉得“帅”呢?这就要回到第一个章节提及的话题:以往设计带给人的惯性思维。
大家可以去看看那些“老爷车”,会发现A柱全都是极端靠后的。因为那时候发动机的体积非常庞大,而设计者也没有“空间拓展”的需求。
第一,高级别、高性能的车需要仔细考虑“重心平衡”。如此,乘员舱在哪个位置很重要。乘员舱位置过度前移,会影响车辆的操控性——MPV的操控性与轿车没法比,可不光是因为重心高。
第二,高级别、高性能的车,多为纵置发动机后驱布局,这本身也注重重心分配——发动机的重心要在前轴之后,而发动机之后还要衔接变速器。如果乘员舱前移,振动、噪音、隔热都是问题。
于是,从人们有印象开始,但凡高级的车,A柱就都是靠后的。由此也形成了“A柱靠后的车显得高级”的惯性思维。
这,其实也很好地解释了很多人一直存在的疑惑:“为什么后驱轿车都显得更高级?”
至此可能很多人仍难以接受:高级车漂亮,是因为它是大牌厂商、大牌设计师投巨资研发的,而不只是一个“A柱后移”。
相信大多数人(包括卡叔)都觉得,奔驰EQS不如当下的奔驰S帅。甚至有人觉得它“不好看”。许多人也由此觉得,这一拨奔驰设计师又“走歪了”。
许多人觉得奔驰EQS“不帅”的一个根本原因,就在于A柱的位置——“这根线”已经与前轮发生了重叠!再对比一下奔驰S——这种区别是否很像P5和P7(这根线位置的区别)?
为什么会这样?亦或者说奔驰的设计师为何需要在它的旗舰纯电动轿车上采用这样“逆天”的设计?奔驰的设计师曾表达过的一个观点很能说明问题:电动化很可能让三厢车成为过去式。
如前所述,燃油车的整车设计,在很多地方都受制于发动机、变速器、传动轴的布局。电驱动则完全不存在这类问题。电机(含减速器等)的体积、重量,乃至震动噪音,都远非发动机+变速器可比。
至于乘员舱对配重的影响,纯电车型还有一个很好的“砝码”:电池。电池不仅“够重”,还能够“随意设计”,做成平板、做成方块、做成T型,然后按照需求来布置即可……
因此理论上,“A柱后置”这种设计,对于电动车来说,已经变得毫无必要。之所以仍大量存在“A柱后置”设计的纯电动车,包括如特斯拉、蔚来,以及小鹏P7这类新势力的车型仍采用这样的设计,完全是为了迎合人们的“惯性思维”。
因此小鹏P5将“这根线”前移,你能够理解为“平台决定”,但也能够理解为是受到了奔驰EQS的影响——想尝试一下打破惯性思维,以充分的发挥电驱动所带来的优势。
感受过小鹏P5后排的人应该都有印象:(纵向空间)不是一般的大——不仅显著超过了自家的小鹏P7,也超过了诸如凯美瑞等一众B级轿车。
别忘了,小鹏P5的轴距只有2700mm,却超过了很多轴距在2850mm级别的车型。燃油车很难做到这一点,做到了也会以牺牲性能(重心过于靠前)、NVH(座舱离发动机变速器过近)等等为代价。
更关键的是,小鹏P5的这种“大空间”,已不仅仅局限于后排“葛优躺”这么简单了。
相信很多人对小鹏P5的诸如“睡眠模式”、“影院模式”都知道。可能不少人觉得这些都是“噱头”。但其实,这些也都可以视为小鹏在纯电动家用车上的一种新尝试——通过A柱前移,拓展出超乎寻常的纵向空间,从而能够实现更多的“玩法”。
关键是,这些“玩法”过去在燃油车上即便空间足够大也很难实现,但在电动车上就可以了。
例如睡眠模式也好,观影模式也罢,燃油车时代你是没法长时间开空调的。不光有污染、中毒隐患,而且发动机怠速那种震动噪音也让人心烦。纯电动就不存在这样一些问题了。以小鹏P5的电池量,带着空调在车里待多久都没问题(至少,看个通宵电影绰绰有余)。
当然,线上睡觉、看电影的人恐怕仍不会多,但这确实拓展了人们的思维:伴随纯电动时代的到来,车型的设计、使用方式,可能都会有“质变”。
至此,或许你会问:既然这样,何必将P5设计成三厢轿车?直接设计成旅行车,“躺平”的感觉不是更好?
说真的,卡叔也想这么问。不光是可以更好地“躺平”,而且A柱前移本身,对应旅行车、掀背车(如极氪001)、帕拉梅拉),效果都会比三厢车更好。
或许,这仍然是因为“惯性思维”吧——小鹏的设计师觉得,还是三厢更主流。要不,为何虽然奔驰的设计总监口口声声说电动会消灭三厢车,但EQS、EQE仍是“有头有尾”呢?
最后探讨一下:文中所说的惯性思维怎么破?这确实是个难题。至少在当下大多数消费者眼中(包括卡叔),这类A柱前移设计的三厢车要被评价为“帅”,仍有难度。
然而这并非无法突破。奔驰EQS开了个好头,同时又有小鹏P5这类尝试者,思维的“惯性”就非常有可能被缓冲、甚至改变。就好像当年,大多数人把溜背式的SUV(宝马X6))看成怪物,当下这类车不也“风靡全球”了?
比亚迪总裁王传福亲自出席全新腾势N7的交车仪式,并与车主们进行了愉快的互动。王传福对腾势N7的豪华产品力表示赞赏,并称赞其为年轻人与年轻家庭的首选用车。#全新腾势N7 济南首批交付
听说比亚迪总裁王传福亲自为全新腾势N7车主交车,线作为国内接棒特萨拉model y 的主流车型,实力不可以小看。#全新腾势N7 济南首批交付 #比亚迪集团总裁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