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虎网讯 (记者 张玲)你知道吗?在南京派光高速载运智慧感知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南京派光研究院”),有一群“医生”,一件件“不伤害原有设备的检测”的科研产品就是他们为轨道交通、航空航天等大国重器“问诊体检”的一台台“B超机”。在“B超诊断”下,可以窥探工件上的每个细小疾病,不管是一颗螺丝钉的松动,还是一条不可见的裂纹,都不会放过,将安全风险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据了解,截至2023年底,我国铁路营业里程已达到15.9万公里,其中高铁4.5万公里,规模大、速度快、客流多……常年载荷的铁轨必然会产生损伤,为轨道进行仔细的检测就成了一个现实问题。可此前,大型自动化钢轨探伤装备的核心技术和高端装备被国外垄断。同时,我国钢轨伤损检测其实是依赖人工方式来进行超声波检测(速度约3-5km/h),面对线路长,天窗时间短,高铁的维护标准、精度要求高等情况,这样的检测速度显然不足,难以适应我国大里程范围的检测。再加上现存技术识别准确度低,只能检测钢轨内部严重伤损,难以检测表面早期伤损,难以识别伤损的种类。
带着攻克国外“卡脖子”技术的使命感,抱着将科研成果进行相对有效转化的决心,南京派光研究院应运而生。“作为一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我们背靠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速载运设施的不伤害原有设备的检测监控技术工信部重点实验室,依托‘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学科,在轨道交通、航空航天、能源动力、智能制造等行业重大设施、材料产品的无损检测、质量评估、健康安全监控和寿命预测中,终于闯出了一条接轨国际、领先国内的‘无损检测’之路。”南京派光研究院董事长王平开心地说。
凌晨一点,苏州地铁,喧嚣了一天的车站重归平静。空旷的站台上,蒋飞凡与庞尔俊带着两套超声波断轨设备,快步走向待检测的钢轨位置。作为南京派光研究院的普通现场调试人员,在项目需求时间里,他们每天都要在地铁运营结束后,深入地下三十米,利用仅有的三四个小时时间安装超声波断轨探伤设备,为地铁轨道做诊断。在安装好后,两人还要推着新研发的双轨式手推超声波探伤仪,走在轨道上,为地铁做“B超诊断”。
“现在好多啦!原来在没有手推检测设备跟断轨检测设备之前,大家都只能背着六七十公斤重的超声检测仪,一点一点地在道床上慢慢走、慢慢检,日复一日,都是如此。”谈及是否辛苦,庞尔俊这样说。
这些都只是南京派光研究院科技落地的一部分。如今,该院的电磁检测技术、超声检测技术、图像检测技术都有了成熟的应用——新一代国产自主化大型综合轨道探伤车在上海铁路局、武汉铁路局、济南铁路局、京沪高铁、京广线、中南通道重载线路、朔黄铁路等单位和领域应用;小型钢轨探伤车、轨道交通智能运维系统等在南京、广州、杭州、深圳、郑州、贵阳、武汉、重庆、合肥等城市的地铁、铁路等领域实现应用……
2019年企业成立,通过新型研发机构备案,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城市地下基础设施运行综合监测关键技术探讨研究与示范》立项; 2020年企业通过ISO9001、ISO14001、ISO45001三体系认证;2021年通过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首创独立研发国产大型钢板相控阵超声检测设备;2022年通过江苏省科技副总认定,荣获中国机械工业科技奖一等奖,“绽放杯”5G应用征集大赛全国总决赛三等奖……一路走来,南京派光研究院也有了一路收获。
王平介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工信部重点实验室从2009年起便与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国铁集团等单位合作,进行了自主化国产大型钢轨探伤车的开发,并承担了本领域国家、省市一系列重大专项和重大课题,为研究院的发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谈及未来,王平称,近年来,随着我们国家城市轨道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速度进行发展,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和运行时间一直增长,钢轨疲劳现象出现不同程度的增长趋势,钢轨断裂风险日益提升,随之而来的安全运营压力和社会责任也慢慢变得大。“我们的城市轨道交通已从大规模设计建造阶段转为建设与运营维护并重阶段,做好智能运维检测,当好‘大国重器’的医生,让‘大国重器’拥有更精确的损伤检测,更早的伤损预报,更准确的健康评估,为交通强国、平安中国贡献力量,我们责无旁贷。”王平说。
潜心研发,厚积薄发。将“卡脖子”变成“杀手锏”,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看得见的“生产力”,一群科技人正在勇敢地开拓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之路。(照片由受访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