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喜欢飞机,相信很多男生都会这么说。”从小在虹口区长大的李青,家附近有个青少年航模制作的培训机构。因为喜爱,他开始有效学习航模制作,一颗向往蓝天的梦想种子在心中种下。
大学期间,李青就读于同济大学飞行器制造工程专业。正是在校期间参加的航模活动和比赛,让他极大地提高了个人的航空专业相关知识技能,愈发坚定对大国重器的热爱。
自从2009年毕业进入上飞公司,李青的成长之路就与国产大飞机事业紧密相连。从一名基层工艺员,到型号线上的技术带头人,再到总装车间主任,一路走来,如今能从事大型商用飞机总装工作,李青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
长期扎根装配现场,让李青懂得了“我的飞机我负责,我对飞机负全责”这句话的内涵。他带领团队建立起严格的商用飞机装配质量管理体系,还创设“产品安全日”,开发职工质量档案数字化管理系统,将人为质量故障率降至最低,消除质量上的问题重复发生的可能。
国产大飞机能否顺利首飞,适航取证是关键。2010年,李青主动报名成为第一批外场试验队员,并在短时间内成长为团队领队。此后六年,他带领团队先后顺利完成数百个试飞科目、上千项试验科目、数千个小时飞行的适航取证任务,攻克了飞机功能测试等多项国家级技术难关。
2017年5月5日,C919大型客机成功首飞。也是在这一年,李青调任C919飞机型号一线工作,作为现场主抓生产的负责人,飞机在哪里,他的办公地点就在哪里。
即便走上管理岗位,李青依然秉持着“一线工作法”,常常深入工位,精准帮助现场员工解难题、保节点、攻难关,在C919生产制造最前沿培养出“大国工匠年度人物”周琦炜、“全国技术能手”张景瑞等一批青年“关键先生”,他指导的“C919大型客机批产提速”青年突击队入选“全国优秀青年突击队案例”。
目前,C919全球订单已达1200多架,规模化生产万众瞩目。面对C919进入产业化发展阶段的新形势,李青创新“模块化制造”理念,通过细分生产管理单元、建立现场管理标准,推行工位“包产到户”,形成批量生产现场固定方法体系,实现节拍化生产,将飞机总装效率提高了近一倍。
“选专业时,是当海军的哥哥推荐的,我觉得很有意义,就放在第一志愿。”一次选择,注定了詹春珮与航海的缘分。
2013年,詹春珮从上海海事大学航海专业毕业后,通过国家公进入上海海事局。恰逢那一年,当时我国海事系统顶级规模、装备最先进、综合能力最强的巡航救助船“海巡01”轮列编。从入行伊始,詹春珮就有志于登上这条船。
“不试试,怎么知道行不行?”以女性身份进入号称男性专属的航海领域,且选择了风险系数最高的海上巡航救助岗位,詹春珮天生就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头。面对晕船的第一道坎,她知难而上,主动跑到晃得最厉害的驾驶台。越主动,适应得就越快,在高强度的训练中,她很快产生了对晕船的免疫力。“现在就是十级大风也没感觉,该吃吃,该睡睡。”
海上环境变化莫测,搜救既有惊涛骇浪中的生死营救,也有面对茫茫大海无功而返的无奈,但哪怕只有万分之一的希望,也要全力以赴。
2018年1月6日晚,满载11万吨凝析油的“桑吉”轮在东海发生碰撞后起火爆燃。这在世界海难救援史上还没有先例,如何实施救援,是一个世界级难题。“海巡01”轮临危受命,作为指挥船第一时间赶往事故现场。火光冲天、烟雾浓重,在这样的恶劣环境中,詹春珮随“海巡01”轮坚守117天,协调中日韩共27艘船舶参与救援,稳妥处置“桑吉”轮碰撞燃爆事故,打破国外专家东海海域将发生大规模生态灾难的预言,彰显我国作为海洋强国的雄厚实力与大国担当,赢得了国际尊重。
▶2020年,詹春珮创新工作室在“海巡01”轮正式成立。工作室坚持“问题导向”开展课题研究,目标是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搜救能力的提升。当年,与上海航标处联手开发出基于AMRD和北斗通信技术的海上落水人员漂流标,大幅度的提升了搜救成功率;
▶2021年,联合东方医院一同研究制定了《海上突发事件医疗救援应急指导手册》;
▶2022年,结合过往案例及经验制定了《中远海水域油轮消防事件中的应急处置指导手册》;
作为团中央“青年讲师团”成员,詹春珮坚持用青言青语向广大青年讲述身边的海洋强国故事,积极传播海洋文化、航海文化,播撒航海梦想。
作为全国航海科普教育基地的首席兼职讲解员,她将“海巡01”轮打造成全国首批航海科普教育基地、上海唯一的移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实地实景中阐释惊心动魄的搜救故事,科普教育覆盖2万余人次。每次宣讲都像一颗颗满载着红色基因与蓝色梦想的种子,把对祖国的热爱、对党的忠诚和对建设海洋强国的“蓝色信念”植入青年心中。
大型邮轮被称为工业领域的集大成者,是国家制造业、科学技术水平总实力的集中体现。面对欧洲的技术封锁和重重挑战,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邮轮项目部大型邮轮建造管理团队没有退缩。
万事开头难,邮轮的设计图纸有15万余张、2.1吨重,整船零件数达2500万个,相当于C919大飞机的5倍、“复兴号”高铁的13倍,所使用的电缆长度有4300多公里,约等于上海到的距离。这些数字的背后是无数次的试验与修改。团队中每个人都深知,这是巨大的挑战,但也是难得的机会。为此,团队研发出一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完工管理系统,以便于提高质量和施工进度内控的准确度和效率。
通过团队的努力,2024年1月,“爱达·魔都号”在万众期待下完成商业首航。这条跨越山海的摘“珠”之路,凝聚着几代中国造船人的夙愿,见证着我国从造船大国向造船强国迈进的步伐。
“根据国际海上人命安全公约(SOLAS)和国际海事组织(IMO)关于邮轮的相关规范要求,‘爱达·魔都号’必须在2023年年底交船才能满足规范要求,否则将没办法完成交付。”公司团委书记马玉麟解释说,若拖到2024年,所建造的邮轮不足以满足当时的公约要求,意味着团队需要将邮轮重新切开加长,大量返工,相当于重新来过。
为了确保如期交船,团队于2022年6月纵深推进四个“奋战120天”计划。联动管理360多家全球供应商、1100多家二级配套企业,构建起多中心、分布式、可迭代的邮轮工程组织管理模式。采用“两班制”劳动竞赛、专班工作等方式,相继攻克重量重心、安全返港等贯穿邮轮全生命周期的关键核心技术,全面完成四个“奋战120天”既定任务,确保总体建造进度可控。
2023年6月6日是邮轮出坞大节点,“爱达·魔都号”经过6天的注水起浮、位移和出坞作业,以超93%的项目总体进度和精美的涂装完成出坞关键节点。
2023年7月17日是首次试航大节点,经过团队的不懈努力,首次试航提前1天顺利完成,试验项目均满足设计规范要求,获得船东船检认可。
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邮轮项目部大型邮轮建造团队共有成员76人,其中35岁以下青年占比63%,正是这支年轻的团队打破了国际技术垄断,开创了复杂巨系统工程管理典范样板,从无到有建立起涵盖国际标准、企业标准等1400余项各级标准的大型邮轮标准体系,为我国加快造船强国、制造强国建设奠定基础。
得益于首制船国际合作和自主创新形成的技术知识积淀,第二艘国产大型邮轮的设计建造周期将比首制船减少6个月,并于2024年4月20日下坞,意味着邮轮的建造已确定进入2.0时代。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